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消费者习惯的转变,移动支付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流的支付模式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,短短几年时间,移动支付交易额由2017年202.93万亿增长至2020年4.16万亿,2022年达到了580万亿,平均复合增长率为28.66%,预计2025年将突破1000万亿。
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有:
1、个人码使用最多的就是支付宝与微信
2、POS机
3、商家收款码
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(银发(2021)259号)第一款第3条收款条码管理中明确规定“对于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,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收款条码,并参照执行特约商户有关管理规定,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”。
2023年5月18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北京金融街15号揭牌成立,其中一条主要职责就是“建立除货币、支付、征信、反洗钱、外汇和证券期货等领域之外的金融稽查体系,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,依法对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相关主体进行调查、取证、处理,涉嫌犯罪的,移送司法机关。”
该通知中将条码支付和二维码支付正式的列在了金融监管的范围内,并且对二维码支付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。
首先,个人收款码以后只能用作面对面收款中。
其次,如果双方之间的交易为经营交易,则不能通过个人收款码进行收款。简单一点来说,个人收款码可以让亲朋好友给自己转账,但是不允许消费者通过个人收款码,向商家支付任何金额。
那为什么国家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呢?
一方面,毕竟金融市场的安全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命脉,为了让国内各个行业都能正常的运营和发展,让商户都使用专业的商家收款码。国家对商家收款码的监管力度更强,如果出现任何资金方面的问题,国家可以直接监管到位。
另一个方面,国内出现了非常多偷税漏税的情况,尤其是明星行业,很多明星有着天价片酬,却不愿意向国家缴纳应有的税务。甚至有一些企业为了能顺利的偷税漏税,使用老板或者财务的私人收款码。如此一来,国家的税收方面会产生很大的损失,个人收款码本就没有涉及到商业活动,如果商家将其用在商业活动中,系统不会产生任何税务。国家在判断经济形势时,商户之间的资金往来是一个重大依据,如果没有准确的数据,很难得到精准的结论。
简而言之,未来个人收款码将无法被用于商业性质收款。这一规定对于消费者,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,用户依然可以通过条形码进行付账,并且支付金额也和以往一样,没有任何变化。但对于收款方而言,新规定却带来诸多不便。而在数字化时代,商家若是无法使用数字支付服务,必然会失去绝大多数用户。所以,尽快升级成商家收款码已经势在必行。